干瞪眼的起源与流行

你知道吗,“干瞪眼”最初起源于四川,是一群无聊的玩家在玩牌时偶然发明的一种玩法。当时,他们觉得这种另类的打法很有趣,于是便开始流传开来。没想到,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竟然迅速风靡全国,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。
干瞪眼的玩法揭秘

那么,这个“干瞪眼”到底是怎么玩的呢?下面,就让我来为你一一揭晓。
1. 游戏人数与牌数

“干瞪眼”一般由2-5人参与,使用一副54张的扑克牌。其中,大小王各一张,其余52张牌分为四种花色,每种花色13张。
2. 牌型介绍
- 单张:任意一张单牌。
- 顺子:三张点数相连的牌,但2不能出现在顺子中。
- 对子:任意两张点数相同的牌。
- 连对:两对点数相连的牌,如5566。同样,2不能出现在连对中。
- 三张:三张点数相同的牌,如666。
- 炸弹:四张点数相同的牌,如7777。
- 双王炸弹:一个大王加一个小王。
3. 牌型比较
- 点数大小:从大到小依次为2、A、K、Q、J、10、9、8、7、6、5、4、3。
- 单张、顺子、对子、连对的牌型,必须点数正好大过一点才可以大过。
- 特殊:2可以大过所有单张,22可以大过所有对子。
- 三张的牌型,点数大的就可以大过。
- 炸弹的牌型大过所有其他牌型,炸弹之间的比较,点数大的就可以大过,双王炸弹最大。
4. 游戏流程
- 决定庄家和发牌:每局游戏开始时,随机决定一个玩家成为庄家,之后的局,上局的赢家成为庄家。庄家拥有当局第一轮出牌权。
- 游戏开始后,庄家发6张牌,其余人发5张牌。剩下的牌作为底牌。
- 出牌和拿牌:拥有出牌权的玩家可以出任意符合规则的牌型,其他玩家顺序出牌,必须出符合规则的比上家大的牌型或者选择不出。
- 当所有人选择不出,一轮出牌结束,这时判断是否还有底牌,如有,则由上家摸牌,继续出牌。
干瞪眼的计分规则
在“干瞪眼”游戏中,以欢乐积分计划中累计产生的积分“欢乐豆”作为游戏计分单位。完成一盘游戏后,玩家的欢乐豆可能会发生变化,同时每盘游戏结束后,系统将自动回收每位玩家一定数量的欢乐豆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:
- 失败玩家的欢乐豆消耗:XNA
- 胜利玩家的欢乐豆奖励:XN-A
- 系统回收的欢乐豆:根据不同游戏房间而不同
其中:
- X:游戏基数
- N:房间系数,每个房间不同,以具体房间为准
- A:系统每盘自动回收的欢乐豆数量,根据不同游戏房间而不同
- 游戏基数计算规则:赢家游戏基数 + 输家游戏基数之和 / 输家游戏基数所剩牌数公共倍数个人倍数
- 公共倍数:初始为1,每出一个炸弹倍数2。
- 个人倍数:初始为1,剩下的牌有炸弹:每剩一个炸弹倍数2,剩下的牌里有王:每剩一个王倍数2。
干瞪眼的特色与魅力
“干瞪眼”之所以如此受欢迎,除了其独特的玩法和刺激的竞技性之外,还有以下特点:
- 玩法丰富:游戏过程中,玩家可以出各种不同的牌型,如单张、顺子、对子、连对、三张、炸弹等,让游戏更加丰富多彩。
- 策略性强:在游戏中,玩家需要根据对手的出牌情况,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牌型,才能在游戏中取得胜利。
- 趣味性强:游戏过程中,玩家可以体验到“干瞪眼”的乐趣,当自己无法出牌时,看着对手干瞪眼,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。
“干瞪眼”作为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