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东征的背景:民族矛盾的激化
1935年,中国大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。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,企图侵占华北,而国民党政府却对内镇压,对外妥协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。
瓦窑堡会议后,党中央确定了“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”的方针,决定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。这个方针却遭到了林彪、彭德怀等人的反对。他们认为,红军刚刚结束长征,应该先巩固根据地,再考虑东征。
二、东征的决策:毛泽东的坚定信念
面对争议,毛泽东坚定地支持东征。他认为,东征是打破国民党围剿、争取民族生存的关键。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赌上了红军的全部家底,决意东征。
1936年2月20日,红军东征战斗打响。中央红军、红十五军团以及苏区红军游击队整编的3个军,共计1万余人,在毛泽东的指挥下,开始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征程。
三、东征的历程:智勇双全的战斗
红军东征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。他们首先突破了黄河防线,占领了晋西的有利阵地。在兑九峪一战中,由于情报有误,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目标,但仍然歼敌两个团,击溃两个旅,给阎锡山军队以沉重打击。
随后,红军兵分三路,在山西南讨北打,与晋军展开激战。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,红军灵活运用战术,虚虚实实,斗智斗勇,最终取得了胜利。
四、东征的意义:扭转历史的车轮
红军东征,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,更在民族危亡之际,为中国人民树立了坚定的信念。东征的胜利,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回顾红军东征的历程,我们不禁为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和红军的英勇无畏所感动。正是他们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。今天,我们纪念东征,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